「大貓」通常指的就是大型貓科動物,全世界能夠被稱為大貓的動物就只有那麼幾種,它們分別是:獅子、老虎、美洲虎、美洲獅、花豹、雪豹、獵豹。
大貓們給人一種霸氣側漏的感覺,它們體型壯碩、性格兇猛,是自然界里的頂級捕食者。比如獅子、老虎,除了長得比較威猛之外,叫聲也十分震撼。
正所謂「獅吼原野、虎嘯山林」,研究發現獅子的吼叫聲能夠達到114分貝,傳播距離十分廣。一旦人長期暴露在這麼高分貝的聲音環境下,聽力將會產生永久性損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同為大貓的雪豹、獵豹、美洲獅,卻無法像獅子老虎一樣發出振聾發聵的咆哮聲。而同樣是貓科動物,獅子、老虎、花豹等卻又無法像小貓那樣發出「咕嚕」聲。
在大貓里面,尤其是雪豹的叫聲最為特殊,它既不能咆哮,又無法發出「咕嚕」聲,它的叫聲像是介于二者之間,聽起來比較奇怪。
其實你知道嗎?這兩種聲音在貓科動物里面其實是對立的,無法同時出現在一種動物身上。
大貓咆哮聲的原理
在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就誤以為是體型越大,發出的聲音就越低沉洪亮。乍看之下似乎有點道理,但實際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牛蛙,體重只有幾公斤,但卻能發出牛一般的叫聲。
其實獅子、老虎等大貓能夠發出咆哮聲,跟它們的發聲構造有關。簡單來說就是它們聲帶、舌骨的獨特性,注定了它們能夠咆哮。
這類動物的舌骨骨化程度較低,聲帶為方形結構,這就意味著它們的舌骨靈活性更高,聲帶能夠拉伸的程度更大。
研究人員通過解剖發現獅子、老虎這類能夠咆哮的貓科動物,其聲帶固有層側面含有較多的由脂肪、彈性蛋白纖維形成的組織,另一個側面也有透明質酸、纖維蛋白等形成的類似組織。
這個有什麼用呢?聲音雖然是在機體發聲結構上產生的,但我們都知道,在機體發聲時,肺部是要承受一定壓力的,尤其是像獅吼虎嘯這類巨大的聲音時,肺部將要承受更大的壓力,而聲帶內側富含纖維蛋白和透明質酸等形成的組織,就能夠在機體發聲時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使得肺部不需要承受那麼大的壓力。
治愈系的「咕嚕」聲
方形結構的聲帶,能夠呈現出最大程度的拉伸,相對應的,美洲獅、獵豹、小貓等無法咆哮的貓科動物, 其舌骨骨化程度高,聲帶與聲道側壁形成的結構為三角形。而眾所周知,三角形是最穩固的結構,所以它能夠拉伸的程度就很低。
一方面是舌骨靈活性不高,另一方面是聲帶延展性差,這些動物自然就無法咆哮了。
當然,這兩套發聲機制都是相當復雜的,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當空氣穿過聲道時,舌骨的振動頻率不同,聲帶的拉伸程度不一樣,發出的聲音就會有較大的差別。
舌骨、聲帶的構造注定了一些貓科動物無法像獅子、老虎一樣發出霸氣的咆哮聲。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天生無法咆哮,卻換來了更加治愈的「咕嚕」聲。
咆哮和「咕嚕」就是兩種對立的聲音,獅子老虎的聲帶能夠發出咆哮聲,但卻無法「喵喵」叫。
科學研究發現,小貓發出的「咕嚕」聲大概在25分貝左右,這是一個比較舒服的值。更重要的是,這種聲音, 有利于促進組織再生和骨骼愈合的作用,妥妥的有治愈功能。
獨特的雪豹
在貓科動物里面,雪豹是最為特殊的存在,咆哮聲和「咕嚕」聲就像是對立的存在,它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機體身上,但是它卻能同時不出現在同一機體身上,比如雪豹,就是那個「倒霉蛋」,它無法咆哮,也發不出「咕嚕」聲。
仔細聽雪豹的叫聲,就像是介于二者之間,像喘粗氣一般。也正是雪豹的存在,使得人們不能簡單用能否咆哮來區分豹屬動物,因為它就是豹屬里面唯一不會咆哮的那個。
現存貓科動物都是由最初的古食肉類動物中的貓形類演化而來。早先還未進入分子學領域,人們劃分物種一般是依托外在形態等特征進行分類的。雪豹起先被認為是「單型屬動物」,即歸類為雪豹屬。
後來隨著人們認知不斷深入,尤其是進入分子領域之后,科學家發現雪豹與老虎的親緣關系非常近,于是在重新修訂的貓科動物分類里面,就將雪豹納入到豹屬里,雪豹屬同時被取消了。
聲音對貓科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最常見的信號傳遞載體。日常生活中,獅子、老虎需要用吼叫聲來宣示自己的主權,警告同類。
比如獅子,在入主獅群之后,會更加頻繁地吼叫,以達到震懾周邊覬覦者的目的。高分貝、傳播距離廣的咆哮聲就比「喵喵」叫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