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大貓熊的悲慘百年:被歐洲人剝皮,被美國人偷走,差一點就滅絕!

sunai 2023/04/25

當丫丫和美香一家在國外受委屈的時候,現在的我們可以強硬要求接它們回家, 然而把時間倒退百年,卻有許多大貓熊生生被西方人殺死搶走,得不到任何保護。

成年貓熊難以馴服,于是被剝皮拆骨做成標本;貓熊媽媽被打死,幼崽被偷走,在異國他鄉沒能堅持多久,最后尸體也被放進國外的博物館,永遠不能回家。

而在這些國寶的悲慘經歷中,有一個美國女人是不得不提的。 從中國偷走的大貓熊讓她賺得盆滿缽滿,還被譽為「拯救大貓熊的英雄」,最后的結局卻是獨自凄慘離世,這就是「貓熊夫人」露絲·哈克尼斯的故事。

一夜成名,卻引來了獵槍

最早被外國人知道的大貓熊,其實只是四川山區里、普通村民家的一張黑白色毛皮。

2006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修復上世紀的貓熊皮標本

那是在 1869年,那個年代的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早就已經從遍布黃金與寶石的「理想之國」,變成了軟弱可欺且唾手可得的「肥肉」, 中國的一切對于西方人來說都代表著巨大的利益,就連遍布山野的野生動物也是如此。

一位名叫 阿爾芒·戴維德的法國傳教士兼動物學家,聽說了有個叫做四川省的地方,那里山高谷深、叢林密布,藏著非常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并且很多都是外界從沒聽說過的。

老年的阿爾芒·戴維德

當時西方世界已經開始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 這位傳教士跋山涉水從上海去到現在的四川雅安,在寶興縣鄧池溝這個小村鎮中,擔任這里教堂的神父,在傳播教義的同時,滿心想要去發現從沒見過的奇特動物。

現在的鄧池溝天主教堂

就是在這個村子里,神父沒待多久,就在一位老鄉家里看見了一張黑白色的動物毛皮,據說是從附近山林里獵來的,當地人把這種動物叫做「白熊」或者「花熊」。

這當然就是大貓熊的毛皮。當地村民不覺得這「白熊」有多稀奇,可戴維德神父從沒見過顏色這麼奇特的毛皮。 于是在1869年還沒過完的時候,他立刻雇傭了當地的獵人,想要進山抓一頭活的「白熊」送回法國。

那時的中國還處于清朝末期,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根本不知道在這里很常見的「白熊」有多珍貴,既然有人付錢,那抓就抓唄。

獵人的確給神父抓到了一頭活的「白熊」,只可惜當時技術條件太差,也不了解這種動物的習性,剛離開四川沒多久,這頭熊就死在了半路。沒辦法, 戴維德神父只能把它的皮剝下來,處理好了做成標本送回法國。

被做成標本的大貓熊皮毛和骨頭

標本展出之后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很多探險家、科學家都想要挑戰不可能,摩拳擦掌發誓一定帶一頭活的「白熊」回來,于是蜂擁向了濕熱的四川盆地。

1911年去敦煌盜寶的日本探險隊與當地人合照

那是在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前了, 就算是當時最發達的國家也沒有什麼保護動物的概念,這些西方人抬著獵槍就闖進了叢林。假如帶回活的「白熊」太難,那帶幾張皮和骨架之類的紀念品回國,也是很有意義的嘛。

這些人里不僅包括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兩個兒子, 還有一位美國的探險家,而「貓熊夫人」之所以會來到中國,正是因為這名探險家。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兩個兒子

「她是拯救大貓熊的英雄!」

戴維德神父發現大貓熊之后,時間來到了1934年,這一年, 有位名叫比爾·哈克尼斯的美國探險家娶了個老婆,這就是露絲·哈克尼斯。

兩年后的1936年,前往中國的比爾一直沒找到大貓熊,卻在上海因病去世,露絲作為遺孀,在同年10月20日來到了中國。 給丈夫處理好后事,她并沒有忘記丈夫的遺愿,于是出錢湊齊了一個19人的探險隊,前往四川汶川地區尋找大貓熊。

因為語言不通,露絲找了一個華人向導。 這位向導名叫楊帝澤,也是個傳奇人物,并且和大貓熊挺有緣。

楊帝澤是美籍華裔,也是早期的共青團團員,他爺爺是孫中山親哥哥的同鄉,而他早年在武漢學習的時候,班主任是劉少奇。楊帝澤一生中參與過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行軍走過大約18萬公里的路,34次越過太平洋。

1928年他被中國外交部聘任為駐美聯絡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後來受托前往西藏采集珍稀動物標本, 并在1928年成功找到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大貓熊標本。

楊帝澤在上世紀20年代登頂貢嘎山,并在峰頂插上了中國國旗(拍攝于海拔5800米處)

露絲的探險隊在汶川發現了一頭成年大貓熊,可惜沒能活捉。槍聲驚跑了這頭大貓熊,就在露絲覺得失敗了的時候, 探險隊在旁邊的樹洞里找到了一只剛出生三個月左右的小幼崽。

露絲喜出望外,她認為這只小幼崽是雌性, 為了感謝楊帝澤和他妻子的幫助,就用他妻子的名字給這只小幼崽命名,叫做「蘇琳」。

楊帝澤(左)和妻子楊蘇琳(中),弟弟楊帝霖(右)

找到了活的大貓熊,下一步當然是要把它帶回美國。

只不過那個年代太過特殊和混亂,雖然當時的民國政府嚴禁任何人將中國的活體野生動物帶出國境,但終究國力軟弱, 在露絲聯系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壓之后,不得已給她開具了一張動物出入境許可證,讓她成功將蘇琳帶去了美國。

後來再看那張出入境許可證, 完全就是小蘇琳的催命符,而在證件上,蘇琳只是一條「形狀奇異的哈巴狗」。

第一只活著的大貓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露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名譽。 人們認為她把這麼奇特的動物帶到文明社會,是在拯救大貓熊。他們說能夠將獵物活著帶回來的,才是真正的勇士,把她稱為英雄。

然而,沒有人去真的在乎幼小的蘇琳要吃些什麼,離開母親和家鄉之后,她靠著露絲自帶的一個玻璃奶瓶和牛奶,堅強活了下來。

對于它的堅強,露絲非常開心。她向外界開價2萬美金,希望蘇琳能給自己賺一筆大錢,不過這價格在當年實在太高,最后經過討價還價, 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以14000美金得到了小蘇琳。

上世紀被送到西方的大貓熊

小蘇琳在去到動物園的前三個月里就吸引了32萬名游客,但是因為食物和氣候都不適應,它的狀態越來越差,勉強長到了1歲左右。

眼看蘇琳日漸虛弱, 1937年,露絲放話說要再去一次中國,為了蘇琳捉一頭雄性大貓熊回來,好讓它留下自己的后代。

小蘇琳的照片

蘇琳、梅梅,以及許多只沒有名字的大貓熊

1937年,第一只被帶到美國的活體大貓熊蘇琳已經非常虛弱了,因為當時的美國人不知道它吃什麼, 每天就給它喂煮熟的胡蘿卜和菜葉子,這逐漸把剛滿1歲的蘇琳向死亡逼近。

而那個把蘇琳偷到美國的「貓熊夫人」露絲,在萬眾矚目下再次啟程來到了中國,故技重施雇傭了向導和探險隊,走進四川的山林中。

這次她的向導叫楊帝霖(一說叫楊坤廷),是上一次向導楊帝澤的親弟弟,帶著她在深山里轉悠, 最后終于抓到一只即將成年的大貓熊,露絲認為它還是雌性的,給它起名叫「梅梅」。

蘇琳和梅梅在動物園相遇

至于為什麼沒能抓到一只雄性大貓熊,是因為在探險隊這次遇上的所有大貓熊中, 只有梅梅年紀最小,能讓他們活捉。

而其它大貓熊都是已經成年的,對人類非常不友好,露絲和她的探險隊, 不得已只能殺了這些無法活捉的大貓熊,包括梅梅的母親。

露絲把梅梅帶回美國,再一次引起人們對大貓熊的狂熱追捧,動物園需要貓熊,廠家推出和貓熊有關的商品, 一場「貓熊熱」從美國席卷到歐洲,但沒能拯救遠在異國他鄉的蘇琳和梅梅。

現在外國人依然很愛大貓熊(圖為旅居俄羅斯的如意過生日)

1938年,不滿兩歲的蘇琳夭折;1942年,梅梅也去世了。它們的死因說法不一,不過在解剖之后才發現,蘇琳和梅梅都是雄性大貓熊。

從大衛神父帶回歐洲的貓熊毛皮標本,到露絲想方設法都要偷偷送回美國的兩頭大貓熊, 都讓人看到了大貓熊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因此,許多人前赴后繼跑到四川山里,也想要獲得一頭大貓熊。

但成年大貓熊畢竟是體重能達到100公斤以上、還擁有鋒利爪子和一身蠻力的熊科動物,它們對人類非常警惕,想要活捉就不簡單,更難的是捉到之后活著把它們運出國。

不過,只要多試驗幾次,總能找到方法。 于是在1936年到1941年間,美國人把9只活著的貓熊偷了回去。另一邊的歐洲同樣狂熱, 有個叫做丹吉爾的英國人,被人稱作「貓熊王」,從1936—1938年,他收購了9只活的大貓熊,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貓熊王」丹吉爾和他買來的大貓熊(修復后的老照片)

在這些數字背后,是更多沒能被活捉、活捉后也沒撐下來的大貓熊,就連尸體也不知道被丟到了哪里。

那個年代正是中國近代最艱難的時候,我們無力保護國寶,本就數量不多的野生大貓熊種群,在經歷了毫無克制的盜獵甚至于屠殺之后,在國外名聲大振,而在國內卻數量銳減到差點滅絕。

國外博物館里的大貓熊標本

一直到我們撐過了二戰之后,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捕獵活動,後來用「貓熊外交」宣傳了國家的文化和形象,更是把大貓熊確立為國寶大力保護,到今天我們才能直接要求把丫丫和美香一家盡快接回國。

而那位第一次把活的貓熊帶到美國的「貓熊夫人」露絲,或許是蘇琳的死讓她太過傷心,她這一生沒有再來到中國。 梅梅死后她寫了一本名為《夫人和貓熊》的書,最后用大貓熊賺了一筆稿費,漸漸變得無人在意。

194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處便宜旅館里,誰也不知道47歲的露絲經歷了什麼,她已經窮到交不起房費。 她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是因為酗酒而溺死在浴缸里的訃告。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