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章魚智力已高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為啥沒爬到食物鏈頂端

sunai 2022/11/07

逐漸浮出水面的「高智力」‍

在2008年, 德國海洋之星水族館里的工作人員接連遇到了不同尋常的事情。整個水族館已經接連兩個早晨發生電力系統突然短路的情況,工作人員仔細排查之后,發現水族館里并沒有異常情況。

當技術人員維修并重啟系統后,第二天早上水族館又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迎接的是同樣的沒有異常情況。因此,在第三天,幾個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決定在水族館守夜,輪流監視水族館。

最后他們發現破壞電力系統的居然是一條 6個月大的章魚,深夜的時候它流暢迅速地爬出自己的水族缸,用觸腳拿起水缸里的注水管,徑直對著水族缸上方的保溫燈泡噴水,水族館立馬就發生了短路。

當時新聞一度流傳,人們大多認為或許是章魚不喜歡燈光,所以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破壞掉它。隨著針對章魚的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現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

章魚高智力的線索‍

在動物世界的標準里,章魚有些不同尋常。

隱藏自己伏擊獵物、變色躲避天敵、高超的模仿能力、八只觸角靈活使用、可以走出人類設置的迷宮、預測世界杯結果等等,章魚制造的不同尋常的事件往往與智力相關。 它們雖然只是軟體動物,卻有著超乎人類想象的智力水平。

但是,在發現章魚擁有高智力之后,卻無法找到高智力存在的原因,甚至有很多人猜測,章魚可能起源于地球之外,源于外星系,源于地球出生之前。電影里,關于這方面的猜測可謂是登峰造極,「克蘇魯」就是一個經典的章魚傳說。

近些年,通過對章魚的基因層面發掘研究,科學家們找到了證明章魚高智力生成的數據參數。這些數據組成的線索,是一個撥開云霧的重要突破點。

首先,它有不同于地球生物的基因序列。

在芝加哥, 一位章魚神經學家正式把章魚研究的核心轉向了章魚的基因。緊接著,在2015年,同日本的專家進行研究合作,實驗室運用新設備成功地對章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

經過測量,章魚的大多數基因與他們的近親相似。但在章魚獨有的基因中,有一組被稱為 原鈣粘蛋白

這組蛋白,在章魚基因里擁有掌控大腦傳輸信息的線路的中心功能, 它們可以控制正確的神經元之間相互連接。這些參與傳輸搭建和控制流程的蛋白一直被認為是脊椎動物聰明的關鍵,章魚的神奇之處在于, 這種蛋白的含量遠遠高于其他脊椎生物

不久,科學家們又探測到了章魚基因組中另一組名為「 鋅指」的基因。這組基因里蛋白質可以順應環境和生存的反應,調節基因的穩定和進化。 人類約有764種,而章魚有1790種。或許章魚體內豐富的「 鋅指」參與了調節大腦基因網絡的工作?

其次,它有著完全不科學的身體構造。

章魚的身體構造怪異,八只柔軟的觸角,不斷變色的皮膚,巨大突出的眼睛,這些東西都需要大腦強大的控制能力,才能保持章魚形體的靈活善變。因此,章魚的 大腦非常大,有1個主腦和8個附腦,附腦分布在八只觸角里。

主腦發布「攻擊」命令后,觸角就會自主判斷完成去哪兒捕獵,整個過程十分迅速。

像人類的電腦網絡,更有利于感知世界。章魚和人類一樣,都是沒有硬殼的生物,因此必須用智商來彌補盔甲的缺失,否則在世界上無法生存。

隨周圍環境而 變色,這種變色能力來自體表的三層色素細胞,指揮系統是 章魚的眼睛和腦髓,相比較變色龍的控制顏色變化的能力而言,整個過程更為靈敏。

章魚的 血液是藍色的。血液富含鐵元素則呈紅色,而藍色血液富含的是銅元素。在海洋低溫的情況下,藍色血液具有更高的攜氧效率;

但也更粘稠,需要更高的血壓才能運轉到全身。為了運轉這種藍色血液,章魚發展了一套獨特的「 三心臟」系統,包括一個主心臟,用于循環血液到身體周圍,和兩個鰓心臟,用于置換氧氣和二氧化碳。

章魚 有兩套記憶系統,一套分布在大腦,另一套記憶分布在八只觸角上。人類的四肢由大腦操控,但章魚的八條觸角都有獨立的神經系統,所以章魚的觸角比人類的四肢更靈活。可以獨自完成復雜的動作,配合章魚柔軟的身體,只要它堅硬的喙能進入的地方,身體就能進入。

章魚大腦 有5億個神經元,是大鼠大腦中神經元數量的2.5倍,和狗差不多。神經元是處理信息的控制臺,神經元數量越多,大腦處理信息便更為敏捷。

這一切的特征都與大家理解的正常地球生物差別巨大,但它們卻又擁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生物的進化選擇‍

章魚以及其祖先,都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生命可能性的探索結果,只是走了生命進化和發展的另一條路而已。

我們人類按照祖先披荊斬棘進化而來的基因劇本,復制粘貼的繁衍,偶爾在變化的自然環境里發生基因突變,添磚加瓦的為人類進化提供了可以延續的不同可能性。

而章魚們的基因更像是一張白紙,生來如此,讓子孫后輩們在白紙的基礎上自由發揮,進化機制更加靈活。

那麼人類究竟是為什麼會在完全看不到未來的幾百萬年的時間里,孜孜不倦地去進化大腦,在這個過程中,身軀變得越來越脆弱,還要面對頂級掠食者的捕,人類居然堅持至今?章魚和人類都是進化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因素在推動這種進化,這個過程很難解釋,也很難理解。

章魚為什麼還未爬到食物鏈頂端‍

沒有發展工具、語言等拓展思維的能力

人類的智力是在生存過程中形成。為了生存而思考,為了生存而抱團,因為抱團才有交流,發展出了語言。語言的出現正反饋智力的發展,最終量變引起質變,智力終于突破了臨界點,

所以這樣相互借助,智力發展到了非常高的層次。 章魚個體智力很可觀,但是就是個體能力太強,限制了作為團體發展的需要,減少了溝通的機會,不能把個體智力轉化為團體智力。

發展復雜技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如果壽命短,那技能天花板就比較低。

壽命

章魚好像天生壽命在 7年左右。它們確實很聰明,不過,這樣的短暫壽命注定得不到傳承。同樣的,壽命也影響了智力積累的程度,讓它沒必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去花大量的精力學習其它成員的知識。 后代無法學習,只能自己通過探索適應。

壽命短是硬傷,所以注定成不了食物鏈頂端。或許章魚未來會向長壽命方向進化,誰知道呢?

繁殖

章魚的壽命最多只有7年,但是,只要章魚進行交配,就是選擇掐住自己的命脈,孩子一旦出生,父母的生命便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逝去,是真正意義上動物界的「 子欲養而親不待」。

因為,章魚有八只觸角,其中一只被稱為 交配觸角,也就是雄性章魚的生殖器。交配時,雄性章魚會將裝滿精子的精液包通過[插·入]的方式,注入雌性章魚的外套腔內。為了確保雌體受孕,雄性章魚還會將這根「生殖器」留在雌性章魚體內。

失去生殖器的雄性章魚,便慢慢進入衰老期,變得行動遲緩,茶飯不思,不久就會一命嗚呼。成功受精的雌性章魚會生產下 數萬枚章魚卵,整個孵化時間長達 半年左右,在此期間并不進食,所以,雌性章魚不久也會一命嗚呼。

還存在一種情況,雌性章魚會吞食雄性章魚的尸體,為孵化章魚卵提供最合適的營養。

雌性吃掉雄性,是因為在基因組層面上, 雌性有可能存在捕獲雄性的部分基因特點的能力。然后通過這種結合,將雌雄共同的神經元排列方式直接遺傳給下一代。

章魚將神經元排列的記憶,一五一十的直接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其本身沒有了繼續存在的必要性。

章魚們接受的命運‍

從人類的角度來說,章魚每一輪的繁衍都意味著生理層面和智力層面在重復的打碎與重建,如同電腦一樣,一次次格式化又一次次重啟,每一次都是從原始設置開始。

章魚們努力進化來的經驗和智慧無法一代一代積累的傳承下去,是幾萬年歷史累積出來的人類難以忍受的災難和厄運。但是,這卻是章魚們世世代代接受并傳遞著的命運。

它們每一個個體,認真繁衍,用生命孕育數萬個孩子,在原始設置上添磚加瓦,用初心迎接世界的每一個變化,從不留戀任何經驗的累積,它們似乎活得很純粹。

用戶評論